免费注册 查看新帖 |

Chinaunix

  平台 论坛 博客 文库
最近访问板块 发新帖
楼主: haoji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每日成语典故 [复制链接]

论坛徽章:
0
21 [报告]
发表于 2008-05-15 20:31 |只看该作者
不管三七二十一

很久以前,有个叫李元的财主,雇卫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当长工,起初,他每天管小伙子三顿干饭,免得借屙尿的机会偷懒。不久,财主就后悔起来,心想小伙子一顿能吃三碗干饭,一天下来就得吃九碗。吝啬的财主觉得长工饭量太大,就对老婆说:“这小伙子干活卖力气,一个能顶两个,只是太能吃了!从明天开始,每天管他三顿稀饭吧!”但小伙子即使每顿吃七碗稀饭,干起活来还是有气无力。眼看田中杂草丛生,再不抓紧除草,粮食就要减产,李元十分恼火,他生气地问长工:“你一天我三七二十一碗饭,怎么干活不佝个男子汉?”
   小伙子闭关没听见敲着碗边说:“干干干,一天九碗,汁毛都有劲,喷嚏响过山!稀稀稀,三七二十一,尿像竹竿雨,手脚软如泥。我着急没力气,你着急,为的什?”
   李元听了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:“算了,算了,从今天起,管他三三九碗干饭,不管他三七二十一。”
   这件事就这样慢慢传开了。时间的推移,“不管三七二十一”这句俗语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,用来指不分是非的言行。

论坛徽章:
0
22 [报告]
发表于 2008-05-15 20:32 |只看该作者
倒履相迎


  " 倒履相迎 ”说的是东汉时期的大学问家蔡邕,他是蔡文姬的父亲,文史、辞赋、音乐、天文无不精通,官任皇室右中郎将。人称“人学显著,贵重朝廷,常车骑填巷,宾客盈座”。但他从不摆架子,从不傲慢,很善于和人交往,好朋友很多。有一次,他的好友王粲来拜访,正逢蔡邕睡午觉。家人告诉他王粲来到门外,蔡邕听到后,迅速起身跳下床,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门外跑,由于太慌忙,把右脚的鞋子踏到了左脚上,把左脚的鞋子踏到了右脚上,而且两只鞋都倒踏着。当王粲看到蔡先生是这么个模样,便抿着嘴笑起来。 倒履相迎 这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,说明对待朋友的热情和一片诚意。

论坛徽章:
0
23 [报告]
发表于 2008-05-15 20:33 |只看该作者
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

  出自《孟子.尽心下》

殷商末年,周武王继位后四年,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,朝歌空虚,即率兵伐商。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,进至牧野。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。

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,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,开赴牧野迎战。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,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,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。

后来,《尚书.武成》一篇上说:“受(纣王)率其旅如林,会于牧野。罔有敌于我师(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),前徒倒戈,攻于后以北(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),血流漂杵。”

战国时期的孟子,一次,他阅读了《尚书.武成》一篇,颇有感慨。他说:“ 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 吾于《武成》取二三策而己矣。仁人无敌于天下。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以血之流杵也?”孟子认为,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,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,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?孟子不相信《尚书》中的这个记载,才说了这段话。意思是提醒人们,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,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。,

现比喻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,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,不能完全相信它,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。

论坛徽章:
0
24 [报告]
发表于 2008-05-15 20:33 |只看该作者
乘风破浪
解释: 顺着风势,破浪前进。比喻志向远大,不怕困难。

  古代南北朝的时候,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(què),他从小就很勇敢,也很有抱负。有一天,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,宗悫回答道:“愿乘长风破万里浪。”意思是: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,勇往直前,干一番事业。宗悫经过勤学苦练,努力奋斗,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。 

论坛徽章:
0
25 [报告]
发表于 2008-05-15 20:34 |只看该作者
沆瀣一气

源于宋代钱易的《南部新书??戊集》。唐代有一个叫崔沆的人,十年苦读终于一朝及第,考中进士后在京城做官,有一年,皇帝派他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。他办事认真,一丝不苟,考试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。等放出金榜时,其中有个名叫崔瀣的老生被录取了。旁观者看了后都忍不住大笑起来,因为主考官叫崔沆,而中榜者叫崔瀣,如果把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“崔沆瀣”,而“沆瀣”正好是夜间放屁的一种别称。本来两人的名字连在一起完全是一种巧合,没有可笑之处,但是由于二人一个是主考官,另一个是考生,所以人们就讥笑他们是“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”,这里的“座主”即主考官之意。后来,人们引用“沆瀣一气”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。

论坛徽章:
0
26 [报告]
发表于 2008-05-15 20:35 |只看该作者
风马牛不相及
“风马牛不相及”常用来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。出自于《左传.僖公四年》。
   春秋初期,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,是声威大震,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。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,楚王不但不服齐桓公,还要与他抗衡。
   公元前656年,齐桓公率领齐、鲁、宋、陈等八国军队攻打蔡国,蔡侯只好连夜逃往楚国,请求楚国出兵援助。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,于是率领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。楚成王接到密报,一面调集兵将准备同齐国作战,一面派屈完到齐国军营进行谈判。屈完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,他对楚国非常忠诚。为了楚国的安危,他只身前往齐国的军营去见齐国的管仲,责问他:“你们齐国住在北方,我们楚国住在南方,齐楚两国相隔这么遥远,即使马牛走失不会跑到对方的国境内。尤其没有料想到你们的兵马,竟然践踏我们的国土。”屈完铿锵有力的言辞,把管仲问得理屈辞穷,无言以对。齐桓公见楚国没有屈服的意思,于是就把大军开进楚国的领地内,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谈判,齐桓公得知楚国早已有所准备,如果用武力讨伐楚国,势必会落个两败俱伤,只好同楚国讲和,双方言归于好,各自撤军。
   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《短歌行》上有这个典故:“耳边闲事有何极,正可付之风马牛。”

论坛徽章:
0
27 [报告]
发表于 2008-05-15 20:35 |只看该作者
兵不厌诈



“兵不厌诈”这则成语的厌是:满足,诈:欺骗手段。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,以获取胜利。

  这个成语来源于《韩非子.难一》,繁礼君子,不厌忠信,战阵之间,不厌诈伪。君其诈之而已矣。

  公元前633年,楚国攻打宋国,宋国向晋国求救。第二年春天,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,要他们与楚国绝交,才让他们复国。楚国被激怒了,撤掉对宋国的包围,来和晋国交战。两军在城濮(今山东鄄城西南)对阵。

  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,受后母迫害,逃到楚国,受到楚成王的款待。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,重耳说:“美女、绸缎等等,您都有了,我能给您什么呢?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,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,我就撤退三舍(舍为十里)。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,双方再交手。”

  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,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。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。

  当时,楚国联合了陈、蔡等国,兵力强;晋国联合了齐、宋等国,兵力弱。应该怎样作战呢?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:“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: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,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,取得对方信任,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,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。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。”

  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,首先击溃由陈、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,然后主力假装撤退,引诱楚军左翼追赶,再以伏兵夹击。楚军左翼大败,中军也被迫撤退。

 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。晋国取胜后,与齐、鲁、宋、郑、蔡、莒、卫等国会盟,成为诸侯霸主。

  在这个故事中,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“退避三舍”,用来比喻退让或回避,避免发生冲突。

论坛徽章:
0
28 [报告]
发表于 2008-05-15 20:36 |只看该作者
马革裹尸

 
  马援是东汉名将。他年轻时当官。有一次,他放走了一个囚犯。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。

  汉光武帝时,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。他抗匈奴伐交趾,屡建战功。光武帝封他为“伏波将军”。

  不久,“威武将军”刘尚在贵州阵亡。消息传来,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。马援年过花甲,却自愿请求出征。他说:“好男儿为国远征,以马革裹尸还葬!”他出兵贵州,勇挫敌兵,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。

  “马革裹尸”是指牺牲在战场上,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。形容英勇杀敌,不怕死在疆场上。

论坛徽章:
0
29 [报告]
发表于 2008-05-15 20:36 |只看该作者
越俎代庖


尧让位给舜之前,曾找许由,想把帝位让给他,但许由坚辞不受。他说:“您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,我再来代替你,这不是让我离受您的名声吗?鹪鹩在森林里筑巢,占一根树枝的地方就行了;鼹鼠在河边饮水,顶多喝满一肚子也就够了。算了吧,我的君主!我要天下干什么用呢?厨师在祭祀的时候,又做菜,又备酒,忙得不可开交,可是掌管祭祀的人,并不能因为厨师很忙,就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,丢下手中的祭祀用具,去代替厨师做菜、备酒啊!您就是丢开天下不管,我也决不会代替您的职务。 越俎(拼音:zu3)代庖:厨师虽不在厨房做饭,司祭也不能放下祭品去替他下厨房。比喻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。 《庄子??逍遥游》:庖人(厨师)虽不治庖,尸祝(掌管祭祀的人)不越樽俎(祭祀用的器具)而代之矣。

论坛徽章:
0
30 [报告]
发表于 2008-05-15 20:37 |只看该作者
铁杵磨针

【典故】

 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,常常逃学,到街上去闲逛。

  一天,李白又没有去上学,在街上东溜溜、西看看,不知不觉到了城外。暖和的阳光、欢快的小鸟、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,“这么好的天气,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?”

  走着走着,在一个破茅屋门口,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,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。李白走过去,“老婆婆,您在做什么?”

  “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。

”老婆婆抬起头,对李白笑了笑,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。

  “绣花针?”李白又问:“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?”

  “当然!”

  “可是,铁杵这么粗,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?”

  老婆婆反问李白:“滴水可以穿石,愚公可以移山,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?”

  “可是,您的年纪这么大了?”

  “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,没有做不到的事情。”

  老婆婆的一番话,令李白很惭愧,于是回去之后,再没有逃过学。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,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。

  【释读】

  无论做什么事情,只要有恒心,一定会成功的,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我们的孩子们,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、努力、有恒心,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

  

北京盛拓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.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24965号-6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:11010802020122 niuxiaotong@pcpop.com 17352615567
未成年举报专区
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  联系我们:huangweiwei@itpub.net
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ChinaUnix的朋友们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原作者名及出处

清除 Cookies - ChinaUnix - Archiver - WAP - TOP